【台北訊】傳統市場最能顯現一地的文化特色,更是庶民經濟的實際展現,經濟部扮演領頭
羊,透過官民合作,推動傳統市場品牌化、消費者年輕化,引進「觀光風」、「時尚風」、「文創風」,讓傳統市場保留原汁原味,同時又兼顧與新商業經營模式接軌,朝向現代化商業經營的方向發展。
經濟部中部辦公室表示,傳統市場一向予人陰暗潮濕的不良印象,民國80年代零售業生態開始轉變,新興賣場崛起,民眾對消費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傳統市場也隨之逐漸沒落;經濟部於民國88年開始執行「傳統市集競爭力提升計畫」、「傳統市場更新改善計畫」等軟硬體輔導計畫,協助傳統市場一步步走向現代化。
硬體方面訴求傳統市場的「變臉」,由「陰暗潮濕」轉向「安全衛生、整潔明亮」的新風貌,透過98-99年「傳統零售市場更新改善計畫」特別預算投入近30億元,除了已經閒置的市場,共補助改善了全國300處市場500件整建工程。
在軟體方面,則透過持續性的中程計畫投入輔導經費,分級輔導,建立示範市集、示範攤位作為標竿,並指導有意願的攤商邁入電子商務。同時透過俗稱「菜市仔金馬獎」的市集授星評鑑制度,激發市場攤商朋友「輸人不輸陣」的競爭心理,自我提升競爭力。開辦至今,已有346處市集、1,878位攤商摘星。
在經濟部的政策引領之下,各地方政府也日益重視轄下公有傳統市場的管理,各自搭配經濟部的評鑑指標,投入資源改造傳統市場的營運。摘星成功的攤商經由媒體廣宣,知名度與營業績效均有提升,也引發後續的擴散效應,吸引更多的攤商朋友參與摘星評鑑;而中央農政衛生單位有關營運升級的重要政策,如人道屠宰、禁宰活禽、販售冷鏈、食安衛生等項目,也在經濟部輔導團隊與攤商的互動中,和緩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