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新視野2021臺灣生態旅遊國際研討會 探看後疫情時代生態旅遊發展

 圖:新視野2021臺灣生態旅遊國際研討會與會貴賓合影。

    【台北訊】為因應新冠疫情對觀光旅遊業之衝擊,創造並推廣兼具深度且精緻的自然與人文旅遊體驗,提升臺灣旅遊價值,林務局補助臺灣生態旅遊協會於11月19日及20日在林務局二樓國際會議廳舉辦「新視野-2021臺灣生態旅遊國際研討會」,邀集國內外生態旅遊趨勢專家學者、相關機關與民間團體交流研討,期帶動臺灣後疫情時代旅遊新思維與生態旅遊能量,促進臺灣觀光順利轉型升級為與環境及地方共生發展的永續旅遊。 
    研討會在高空攝影大師陳敏明影片《美麗台灣》中揭開序幕,展開「新冠疫情下生態旅遊的契機」、「生態旅遊與永續發展」、「以社區為本的生態旅遊」及「亮點整備與產業再生」四項研討主題的交流。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林務局轄下有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3處平地森林園區、4個林業文化園區及3條林業軌道設施,涵括生態、人文及在地文化底蘊特色,諸多均具有國際級森林生態旅遊文化育樂場域之發展潛力。森林生態旅遊推動策略:為擴大客群參與山林體驗,召開旅遊業者座談會,開發廣受國人喜愛的遊程,並優化園區服務品質。以國家森林遊樂區為節點,串連周邊社區部落發展結合自然與人文、在地產業的特色遊程,持續與旅遊業者(含旅行業、旅館業、民宿業、交通運輸業及NGO等)簽訂策略聯盟契約,共同推展森林生態旅遊,提供深度森林生態體驗,結合場域特色與社區部落資源,發展觀星、賞螢、森林療癒等活動,並提供展售、展演、教育空間,活絡地方發展,開啟生態旅遊軸帶新格局。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以預錄影片致詞表示,生態旅遊是一種具有責任感的永續旅遊方式,除了讓參與者享受深度的自然人文知性感性之美,也兼顧保育自然生態跟觀光資源的永續利用,還可以提振地方的經濟、維護當地文化、凝聚社區意識。而這些願景都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諸如要消滅貧窮、開發永續的消費生產模式等高度一致。因此考量環境保育、產業發展永續,生態旅遊就是觀光產業裡面的最佳選擇。 
    交通部部長王國材致詞指出,因應臺灣生態環境多樣性的特質,「國內旅遊持續加溫,推動生態旅遊正是時候」;並敘及交通部持續推動生態保育與交通基礎建設的平衡,如鐵道局20年前在規劃高鐵路線時就開始參與台南官田的水雉復育,公路總局持續加強石虎保護措施,以及高速公路局建蝶道保護紫斑蝶等,都是在永續發展中關注生態的具體展現。 
    臺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郭育任在開幕致詞中提及,臺灣的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元性舉世聞名,特殊的地理區位與生態景觀極具獨特性,生態旅遊的推動對國內外遊客而言是認識臺灣生態與深刻體驗臺灣文化的最佳方式。這兩年在新冠疫情大量衝擊旅遊市場與逐步解封後報復性出遊的不平衡當中,如何藉由這次的疫情機會提升國旅價值,創造兼具深度與精緻的旅遊體驗,成為新冠疫情影響下旅遊發展的重要議題。 

分享生態旅遊國際發展趨勢與當地成功案例

    因疫情國際專家無法來臺,亞洲生態旅遊聯盟主席Masaru Takayama、斯里蘭卡旅遊服務業翹楚Srilal Miththapala、澳洲生態旅遊協會創始理事Tony Charters、菲律賓公園與生態多樣性NGO Grassroots Travel Joselito Costas (Boboi)、不丹永續旅遊協會創辦人Karma Tshering博士、歐盟亞洲旅遊綠化專案經理Peter Richards、及印尼生態旅遊協會主席Ary Suhandi等多位講者特別線上與國內外參與者分享生態旅遊的國際發展趨勢與當地成功案例。 
    來自國內的講者規劃講題亦精彩豐富,官方代表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分享森活旅遊規劃與發展趨勢、環保署管制考核及糾紛處理處副處長巫月春闡述推動綠生活與綠色旅遊政策施行、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處長黃妙修說明阿里山林業鐵道的價值與前景,以及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馬惠達分享生態旅遊的產官學跨界整合與實務推動。而民間專家或學者,則有銘傳大學林莉萍主任談旅遊減碳、里山生態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志遠分享地方自主營運推動恆春半島生態旅遊、羽林生態有限公司特聘研究員李嘉馨說明社區發展與生物多樣性維護的共生共榮等。 

抓準永續發展契機 共創「深度化、知識化、生活化」的生態旅遊體驗

    推動生態旅遊需要政府與民間積極投入、認同,繼而採取實際行動,過程或許漫長但刻不容緩;政策與軟硬體方面皆須做足準備,才能階段式地促進臺灣旅遊轉型永續旅遊。林務局表示,期盼藉由這場盛會,國內外專家學者與社區、團體等實務工作者的分享交流,能讓臺灣在後疫情時代抓準生態旅遊發展契機,將「追求觀光人次、追求CP值、一次性消費」等舊思維,轉換為「重視旅遊品質、合理價格、尊重在地、保護環境」的綠色旅遊行動,與在地生態、生活、生產深度結合,達成永續生態旅遊的循環經濟與「深度化、知識化、生活化」的生態旅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