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走路速度是測試體力重要指標 養成維持好營養習慣

圖說:運動醫學科王凱平醫師指出走路速度是測試體力重要指標之一,可落實補、測、動三字訣,來保持好體力。

    【台北訊】走路是人們能隨時隨地進行的生活化運動,日行萬步更是許多人當成運動的方式之一,但隨著年齡漸增,有7成的人覺得自己的走路速度跟三年前比起來有變慢,若誤把走路散步當運動、或是走路速度1秒小於1公尺,當心體力不好愈走愈慢便可能是健康的警訊,因此除了追求「步數」,走路「速度」其實才是關鍵。 
    根據益富《樂齡運動大調查》發現有8成的朋友會以散步當作運動,但卻有7成以上覺得自己走路變慢,甚至覺得自己走路常常被人超越。根據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正常狀態下,步行速度1秒應大於1公尺,建議民眾可試著走6公尺並計算秒數來粗估自己的步速。根據台灣研究顯示,樂齡族若1秒約走0.8~0.9公尺,可能有體力不足的現象,所以走路「速度」其實是測試體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可輕忽。 
    王凱平醫師表示,判斷肌肉流失的方式有三面向,走路速度、起身速度、握力大小,過往多數民眾不認為肌肉會生病,因此顯少提供給身體肌肉足夠的養分或訓練,但因為肌肉流失引發跌倒而在2年內引發死亡的風險其實比癌症還高,而走路速度是檢測肌肉流失的最簡單方式,也是近年引發研究的原因。 
    王凱平醫師強調,走路速度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健走的速度會比散步的速度要來得快,民眾可從三個標準來自我檢視:是否有流汗、是否有微喘、是否有感覺到疲累?而不僅僅只是有走就好,如果沒有維持一定速率、心跳120次/分鐘、流汗,那麼可能沒有達到真正運動的標準。 
    王凱平醫師指出,除了年紀自然老化外,長期久坐不動、營養攝取不均衡這兩大關鍵也是體力流失的主要因素,建議落實「補、測、動」三字訣,包含:一、「補」充足夠營養 ; 二、自我檢「測」步行速度 ; 三、多運「動」,透過正確營養及運動,來保持好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