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保育類的臺北赤蛙曾普遍棲息於臺灣淺山與平原草澤濕地,因棲地消失與破壞,族群量變得稀少且分布破碎化。全臺僅4個區域還有臺北赤蛙棲息,新北市的三芝、石門即為其中一處。2000年時任臺北市立動物園研究人員的林務局長林華慶,在三芝的蓮花田裡發現臺北赤蛙的身影,為了保全珍貴的棲地,林華慶與研究團隊邀請慈心基金會合作,與當時已年逾70歲的蓮花田主人阿石伯(楊文石先生)溝通,歷時3年後終於說服阿石伯由慣行農法轉型友善耕作,慈心並透過里仁商店門市推出「買蓮花、救赤蛙」活動,確保阿石伯的生計不因轉作友善而受到衝擊,成就這段農業生產與自然保育共存的佳話。
林務局表示,臺灣北海岸地區多丘陵地,水梯田為常見之里山地景,農友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也提供了水生動植物棲息的生態環境。但隨著農村人口老化,需勞力密集的水梯田逐漸休、廢耕,加上慣行農法的普及,水梯田溼地逐漸破碎化。阿石伯當年願意轉型友善耕作,與田間的臺北赤蛙及其他野生動植物共存,是臺灣的保育工作走入農業生產地景的起源,其後,生物多樣性與農業生產兼容並蓄,保全農田生態系的服務功能,實踐淺山平原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里山願景,也已成為目前自然保育政策主軸。
綠色保育下一章 跨單位攜手延續赤蛙野外族群
2021年4月,阿石伯93歲高壽仙逝,加以先前因為周遭溪流整治,周邊許多水田休耕、廢耕或轉成旱作,蓮花田已很久未再發現臺北赤蛙。所幸阿石伯長子楊炎生退休後決定回到三芝,並決定傳承父親的友善理念,重啟經營阿石伯蓮花田,讓棲地復育又有了一線生機。原本從事郵務工作的楊炎生並不熟諳農事,卻願意為了延續友善生態理念而投身蓮花田耕作,林務局因而再度邀集慈心基金會、臺北市立動物園、新北市政府及在地橫山國小等夥伴,力挺楊炎生,持續種植與維護蓮花田,同時營造合適臺北赤蛙的棲地。
3日林務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新北市政府及臺北市立動物園齊聚在阿石伯蓮花田,與參加生態假期的志工一同採收今年首次收成的友善蓮花。許多人捲起褲管第一次走進水田裡,體驗「舉步維艱」、「深陷泥沼」,還有小動物在腳邊鑽動,同時也深刻體會農友種植的辛苦。
慈心基金會表示,因友善耕作需耗費較多勞力,因此辦理生態假期活動,召募志工陪伴楊炎生一同種植蓮花、除草與採收,除能讓民眾認識友善蓮田的生態、也有助友善環境理念的擴散。所採收的蓮花將上架里仁商店門市,也呼籲消費者購買就是支持保育最直接的行動。
臺北市立動物園表示,透過多年來對三芝與全臺棲地的調查研究,該園已掌握臺北赤蛙所需的野外環境條件,並藉由與新北市政府農業局的合作,建立了成熟的臺北赤蛙圈養與繁殖管理技術;此外,也已於動物園內模擬原棲地的溼地環境進行野放測試,預作移地保育族群重回野外的準備。後續也將協助蓮花田區生態調查,期望透過域內棲地保育及域外復育技術的結合,讓臺北赤蛙早日重現蓮花田。
點線成面 串連起北海岸庇護臺北赤蛙的棲地網絡
林務局表示,兼顧生態與生產的理念從阿石伯蓮花田開始,已經在全臺各地開花結果,更啟發林務局自2018年起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跳脫自然保育僅是劃設保護區的傳統思維,整體規劃於農田生態系及里山地景點線串聯,力求改善淺山平原地區棲地破碎化的問題。
阿石伯蓮花田所在的北海岸三芝橫山、石門嵩山及阿里磅等地區都是重要臺北赤蛙棲地,已被規劃入大屯山系放射狀河系及周遭之淺山丘陵串聯而成的「北海岸淺山保育軸帶」中,臺北赤蛙是這個區域的重要關注物種。林務局將持續推動北海岸淺山保育軸帶的跨域平台,結合各單位的資源,包括新北市政府於石門出磺口、三芝大坑、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於三芝橫山的「阿石伯蓮花田」、石門阿里磅等地的投入;並借重臺北市立動物園及研究單位移地復育臺北赤蛙與生態調查的專業,一步步達成棲地縫補的目標,也為臺北赤蛙與北海岸的淺山動植物串連起從點到線到面的生態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