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台、美防疫行為總檢討座談 專家提醒:疫情衍生後遺症更值得關注

圖說:出席座談會的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台北訊】面對九合一大選開票結果民進黨慘敗,總統兼任黨主席蔡英文26日晚間9點請辭黨主席職務,但行政院長蘇貞昌則獲慰留。據了解,民進黨主席傾向由高雄市長陳其邁代理,未來將重新補選新任主席。太平洋日報11月28日召開『台、美防疫行為的總檢討』座談會,透過多元面向為全民進行把脈檢討。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林忠山指出,席捲全球近3年的COVID-19疫情,在英美等各國陸續宣布解封的情況下,估計已接近尾聲。「與病毒共存說」與「清零政策間」是呈拔河拉鋸狀態或逐漸併融狀態?在這場COVID-19病毒浩劫的應變與對抗中,對全球人民的經濟、外交、健康及交流均構成巨大的影響,各國政策不一,孰優孰劣?所衍生的後遺症為何?更值得關切。 
    林忠山強調,根據COVID-19全球疫情最新統計,美國累計確診98,562,304;累計死亡1,079,196,兩項數據皆高居世界第一。美國號稱擁有全球最豐富的醫療資源和最先進的醫療技術,面對COVID-19這場橫掃全球的瘟疫,為何卻交出如此駭人的防疫成績單?拜登接受英國主導下與病毒共存的防疫作為,是加速世界人口快速膨脹的自然控制?還是一切以政治考量下對生命的冷漠? 
    林忠山表示,反觀台灣當局從一開始的「全面清零」到今年大轉向「與病毒共存」的震盪變化,根據中央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統計,目前全台累計確診8,254,423例;累計死亡14,210 人;死亡率為0.17%。若加上疾管署公布因施打疫苗出現的嚴重不良事件統計,死亡1,595例,總計本土死亡病例超過1萬6千人,該如何解讀與後續該有何的補救建議呢?政府亡羊補牢,是不是該提出能正本清源又能福國利民的具體措施,才能向全民交代? 

圖說:『台、美防疫行為的總檢討』座談。

    林中山說,回顧美國在黨派政治主導疫情防控下,其防疫成績之不可茍同,到底是種自然不可抗或人為不可抗?其決策過程是科學考量?或政治考量?同時,在美式抗疫過程中,公共衛生官員和醫學專家的觀點屢遭壓制,以致當初前美國總統川普下台前預估美國在這場世紀瘟疫的侵襲下,死亡人數可以控制在20萬人左右的說法,一再失控,翻了5倍,又急又猛的疫情損害,對美國接下來的政治與經濟會造成那些影響?對全球接下來的經貿影響,都是非常值得觀察的重點。 
    出席座談會的與會專家學者包括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前高雄醫大副校長陳宜民(前立委)、前監察委員仉桂美、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藥研所教授潘懷宗、前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李明、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盧信昌、中華文化演藝傳播協會理事長韋大中教授及新黨輿情中心主任季節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