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8日 星期三

林下經濟再添新品項 馬藍、天仙果為地方特色產業注入新活水

圖說:馬蘭。

    【台北訊】林務局自2019年4月施行林業多元輔導方案、推動林下經濟以來,已陸續開放段木香菇、木耳、森林蜂產品、臺灣金線連及臺灣山茶等品項作為林農可於森林區域生產的產品,在維繫森林生態與森林覆蓋的前提下,已創造出活絡山村社區及原住民部落周邊綠色產業的效益。林務局1月16日公告再納入馬藍(Strobilanthes cusia)及天仙果(Ficus formosana)為林下經濟新增品項,將為臺灣帶來更多優質的林產品。 
    馬藍為天然藍染工藝的重要原料,亦為臺灣早期出口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近年在地方文創團體推廣下,傳統藍染工藝再度興盛,製作成衣飾及各類文創商品,質感優美,受到社會大眾的喜愛與重視,在國內各處開展馬藍種植與利用熱潮。馬藍適宜生長在溪谷旁闊葉林下或鬱閉針葉樹林下的高溼度環境,栽植成活後可維持2~3年莖葉生產,3年生以上植株宜汰換,以維持其生產力。林下經濟規範,每公頃最適栽培規模為0.1至0.3公頃(栽植密度為每平方公尺33至40株);採收時以採摘莖葉為主,每年可進行2次採收,採收後須低溫保鮮,以避免腐敗。 
    臺灣天仙果又稱為牛奶埔,全株均可利用,民間認為對健康有廣泛的助益,常用方法為取根莖燉雞湯或豬腳,葉子烘乾可以泡茶,成熟果實可以當零嘴食用,食味良好,具市場潛力。天仙果適宜生長在中、低海拔(800公尺以下)陰濕闊葉林下或灌叢下環境,栽植2年後即可採收。林下經濟規範,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為栽植最佳季節;在雨量不足的栽植地點,可適度人工灌溉維持土壤濕度。直接栽植於美植袋或空氣盆等容器內,放置於上層木行列間,每公頃最適栽植株數為1,500株(面積不足一公頃者,皆按比例配置),容器下部10至15公分埋入土壤,適度保持土球濕度。 
    林務局指出,為因應林農申辦林下經濟種苗需求或原生植物推廣使用,已建置「臺灣原生樹木推廣及媒合平臺」(https://nativetree.forest.gov.tw/),林農可登入平台提出種苗需求,而供苗者可據以回應供應資訊,藉由平臺公開透明方式呈現供需資訊,自由交易。 
    即日起,有意經營林下經濟的林農、部落或農民團體可向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實驗林管理處或林務局各林管處提出申請,增加營林收益,共同創造林業加值,促進公、私有林經營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