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訊】綠竹筍是北部地區重要的夏季蔬菜之一,每年5月開始出產,6月份端午節前後產量最多,產季持續至9月,皆可品嘗美味的綠竹筍。由於綠竹屬淺根性作物,不耐乾旱及強風,適合栽植於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之砂質壤土,再加上農友專業的耕種技術,產出之綠竹筍品質細緻、口感鮮甜。
綠竹筍是幼嫩的生長組織,採收後的生理作用仍然很旺盛,品質劣變速度很快,尤其受溫度的影響,如在高溫下,綠竹筍呼吸速率快,就會大量消耗原先所貯藏的糖分及養分,影響口感甜度,同時粗纖維也會迅速增加,切面也褐化變色,很快降低綠竹筍的商品價值。因此農友在綠竹筍採收後,會立即將其放置冰水中,或是採用帶土的乾式冷藏,以保持綠竹筍的鮮度,並以最快的速度送至消費市場,民眾才能享用最新鮮的綠竹筍。
全國各縣市綠竹筍栽培面積約7,000公頃,農糧署北區分署轄內種植面積約占全國7成左右,其中以新北市種植面積最多,其他依次為桃園市、台北市、基隆市及竹苗地區,該分署為保障消費者吃的安全,積極推廣產銷履歷驗證,輔導轄內農友進行基本資料建置、符合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耕作模式、儲藏環境及銷售等記錄登載,對於綠竹筍的追蹤溯源更升級,消費者可以放心買,安心吃。農糧署亦同時輔導各產區農會研發綠竹筍加工產品,以避免盛產期因市場交易疲弱,而造成價格下跌,例如北區分署輔導轄內農會開發真空包裝綠竹筍、筍籤、筍條及竹筍包等加工品,同時也將次級品加工成筍干,低溫冷藏可以貯放3年,提高產業附加價值。
綠竹筍高纖、低熱量、低膽固醇,不論是蒸、炒、滷、烤、煮或涼拌,皆能呈現綠竹筍鮮美的口感,是夏日清涼消暑不可或缺的健康食品。消費者選購時請謹記「白、彎、矮、肥」原則,挑選底部肥白、外型如牛角、筍殼光滑且尾端不出青者,就是品質一級棒的綠竹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