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觀霧豆蘭(EN)臺灣特有種。
【台北訊】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為拯救生存受威脅的野生植物,在野地進行野生植物救援後,將不能立即安置於原生地的個體收容於該所不同海拔的研究中心,以待再「野放」回原生地,透過野生植物救援及收容機制,讓野外受脅物種暫時躲避滅絕的命運,並希望這些收容個體繁殖保存其遺傳多樣性,讓這些物種持續在當地生存繁衍;這也是我國保育單位由被動的種原收集,轉為進行主動救援及復育等積極行動的開端。
生多所表示,野生物是世界各國珍貴的資產,消失後不會再回來,或是需要經過百萬年的演化才有可能恢復。近年人類活動對土地的需求增加,開發日益 頻繁,肥料及農藥的使用亦造成生態環境的負擔,劇烈天氣的變動也對生長在山地環境的植物造成較大衝擊。我國「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評定受脅等級易危(VU)以上的維管束植物將近一千種,占全部原生維管束植物的四分之一;近年執行受脅植物物種調查監測資料顯示,至少有8成受脅物種的族群數量持續減少,並有多個物種的族群已消失。野生物復育最終目的是原生地的族群能自然繁衍,維繫其族群的動態平衡,透過救援收容機制可以避免落入族群重建的困境,因此當開發或災害造成對野外植物破壞時,藉由建立救援與收容機制,可緩解野生族群的壓力,讓該物種族群可以持續在當地生存繁衍。
生多所指出,野生動物有專法及經費支持救援行動,而野生植物常因棲地開發、環境破壞、颱風暴雨侵襲、崩塌滑落、樹木砍伐、農藥除草劑的施用及人為採摘等因素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傷,因此救援與收容是政府在保育上應有的作為。生多所透過林業保育署的國土生態綠網計畫,有機會透過串聯野外活動的人們建立野生植物通報及救援機制,讓這些受威脅的野生植物族群能因簡單的救援行動持續於野外生長繁衍,維持其多樣性是政府應有的共識。
生多所表示,野生植物的救援與動物不一樣,除了人為的傷害,依據野外植物遭遇到的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例如棲地崩塌遭掩埋或根系裸露的植物,可直接選擇附近安全的地點就近栽植;若是附生植物掉落地面,先以殺菌劑浸泡處理,再種回適合的樹上即可,如果受到的傷害比較嚴重,可能需要帶回收容處理,評估是否需要切除不好的組織再栽植,或直接將尚有生長能力的部分,以組織培養的方式保存繁殖。其中涉及落難植物通報、救援與否判斷、及時救援啟動、救援機制、收容場域建置、受脅植物繁殖機制研究、生育地族群補充與生態系維繫等議題尚需由保育主管機關主導,再經各界研議具有效率且實用的流程。生多所從野生植物的救援與收容的研究中開啟了第一步,未來更需要大家持續的關注。
生多所從黑熊的救援發想出野生植物救援及收容計畫,野生物復育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且需要花費較多的資源,該所植物復育團隊於2022年國土生態綠色網絡計畫中開始進行野生植物救援及收容,三年來與許多熱愛植物、登山人士及聽聞並認同這個想法的民眾救援了182物種,其中含括20幾種極危(CR)及瀕危(EN)的物種,同時也進行部分瀕絕物種的有性繁殖工作,每一次的救援都可有效減緩物種未來需要花費更多資源進入復育行動程序。
近年保育植物多在進行種原收集,保存未來瀕絕植物消失後的希望,野生植物救援行動不需投入大量經費的,但卻可能可以及時挽救一個族群,維持當地的稀有族群與該物種族群的生存力,緩解野生植物多樣性喪失,保育著受脅植物族群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