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工研院與台水公司簽署合作意向書 建構台灣水產業鏈 搶攻東南亞水處理新藍海市場


   【台北訊】每逢旱季往往因水情吃緊,展開限水措施,在近年各地時有所聞;尤其是在面對
氣候劇烈變化影響下,水已成為重要戰略物資,水資源整合早已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在經濟部支持下,工研院與台水公司於日前簽署合作意向書,將結合工研院在水處理核心技術能量,以及台水公司淨水、檢驗、管線專業技術、綿密供水網絡和水處理設備供應鏈夥伴,為台灣建構完整水處理產業鏈,提供台灣民生及工業用水解決方案,並揮軍東南亞水處理市場,搶進新南向商機。
 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表示,全球水資源短缺,缺水問題日益嚴重,缺水問題最佳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利用科技方法處理使用過的水,將水循環回收再生利用,在台灣每年大約有18億噸的工業用水量,但回收使用率僅40~60%,顯示台灣仍有相當大水處理商機。工研院與台水公司從1997年就展開合作,區域遍及高雄東港溪、鳳山水庫、澄清湖及澎湖白沙淨水場等地。此次與台水公司合作,可說是水處理產業進一步軟硬整合,在雙方優勢基礎上,以最新AIoT(人工智慧結合物聯網)科技與水處理技術應用於水質預警與監控、漏水診斷與防治、水質改善等面向,從水的源頭、中端水運送傳輸到末端廢水處理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未來將整合工研院水資源新創公司與台灣水資源A-Team設備製造商相關業者一起投入,建構台灣水產業鏈,搶攻水處理新藍海市場。
 台水公司董事長郭俊銘表示,科技改變了許多產業的運作模式,例如,計程車業被Uber影響、旅宿業被Airbnb影響、零售業被Amazon影響,科技已主宰一切!工研院是台灣工業技術研究的領頭羊,擁有多項技術專利,科技之軟實力有目共睹;而台水公司是全世界管線最長(超過60,200公里)、供水人口最多(供應超過1800萬人)、產水能力最大(每天超過1300萬立方公尺)、擁有最多獨立供水系統(144個)的自來水公司,近五年水質合格率平均99.94%(常態性檢驗68個項目),具世界一流的水準。反觀東南亞許多國家,受極端氣候威脅,缺水狀態頻傳;另因積極發展工業,許多水源遭受嚴重之汙染,影響用水安全。過去,台灣自來水事業同樣也經歷了這些困境,淬煉出豐富的經驗與技術,在極端氣候下展現經營韌性與堅強實力;在此歷程,工研院也利用科技克服了諸多國內水處理難題,貢獻良多。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全球水資源匱乏,水回收與使用也是在循環經濟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瞄準循環經濟新藍海商機,工研院與產業合作,運用工研院的科技投入水的回收與再生利用外,並投入生質應用材料、可循環利用的石化材料等,為台灣建構循環經濟體系的基礎,接軌全球綠色商機。以環境友善為訴求的循環經濟是全球趨勢,也是台灣產業需要的藍海戰略,工研院與台水公司在過去合作的基礎上,此次更深入建構台灣水處理產業鏈,可望結合廠商,一起搶攻新南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