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國土生態綠網階段性成果初發表 林務局與水利署簽訂MOU 攜手連結森川里海

圖:林務局與水利署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
    【台北訊】由林務局主事、協調跨部會共同縫補臺灣野生動物棲地的「國土生態保育綠色
網絡計畫」邁入第二年了,臺灣首場「國土生態綠網成果交流會」今(5)、明(6)日兩天在林務局國際會議廳登場,以「連結森川里海」為主題,邀請執行綠網計畫的各部會及民間團體分享國土生態綠網重點工作及階段性成果。
    今日上午在政務委員張景森見證下,大會以經濟部水利署與農委會林務局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揭開序幕,將攜手改善河川生態,使水域保育措施健全,邁向環境治理的新典範。交流會首日,就有超過70個公私部門、共約300人共襄盛舉。
    張景森政委致詞表示,棲地維護與生態網絡串連對水資源與生態環境至關重要,且跨域治理能創造最大的效益,期許水環境和國土生態綠網計畫密切合作,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臺灣。
    此次交流會以「連結森川里海」為主題,由「國土生態綠網跨域平台建置」、「藍圖規劃與生態廊道串聯」、「里山倡議及友善農漁生產環境推動」、「綠網理念推廣與公眾參與」四大主題論壇切入,特別邀請臺北大學洪鴻智教授分享「臺灣推動生態綠網的環境治理新使命」、中興大學陳樹群教授分享「從土砂平衡到平衡土砂」,參與計畫的各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學術機構也報告重點工作及階段性成果。
    為加速生態網絡的縫合,林務局與水利署於今日簽署合作協議,希望透過共同行動,讓水環境改善能全面搭接國土生態綠網的建構。重點策略包含構築生態網絡合作平台、定期召開會議、共享河川情勢及生態調查資源資料、推動河川生態廊道網絡串連、促進跨機關計畫合作與生態保育教育宣導。    
    林務局表示,國土綠網起於推動里山倡議的基礎上。由於國有林事業區外的淺山丘陵、平原到海岸地區,既是多數人的居住環境,也是近六成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許多瀕危的里山動物如石虎、草鴞等,在各類人為開發下,棲地被切割零碎,不但使族群間產生隔離,更缺乏安全穩定的食物資源,生存岌岌可危。因此自106年起,林務局提出了生態系縫補的政策方向,從國有林事業區出發,盼串連東西向河川與綠帶,編織「森、里、川、海」廊道成為國土生物安全網。
    此計畫獲得行政院與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大力支持,於107年核定由農委會林務局邀集農業、交通、生態、林業等相關部會單位成立跨部會平台,從盤點保育的核心物種與界定熱點開始,針對生態高風險地區,提出對應的策略,例如以友善生產和生態造林串連農田、魚塭、地層下陷區、海岸等瀕危物種棲地;同時,與交通部攜手,強化既有鐵、公路道路交通設施的友善生態通道建置,期構築讓生物能暢行無阻、安心移動的生態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