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張毅與楊惠姍投入琉璃創作,舉辦全世界第一場專業且全面的英國玻璃藝術展,就在臺灣。 |
【台北訊】1851年全世界第一場世界博覽會,在英國倫敦舉行,舉世震驚的玻璃水晶宮,面
積是聖彼得教堂的四倍,約為八個半足球場,用了八萬四千平方公尺的玻璃。「玻璃」自此開始,不再只是個人的身份地位的彰顯,而是輝煌文明進入一個全新時代的象徵。
英國除了莎士比亞和J.K. 羅琳,還有令人讚嘆的玻璃藝術!9位藝術家,橫跨3代,從國寶到新生代,一次遍覽英國60年玻璃藝術精華創作。這支百花齊放的「英國國家玻璃藝術隊伍」,60年前想用「窯鑄玻璃」創作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如今建立起一個光輝的英國玻璃藝術帝國。
琉璃工房博物館.咖啡 LIULI Museum.Cafe 英國玻璃藝術展,邀請九位「不列顛國家級」藝術家的作品,跨越半個地球,總里程9800公里。
歷史上,英國於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末,引領了改變世界面貌的兩次工業革命。第一次革命讓人力走向機械化,進入「蒸汽時代」,第二次革命點亮世界,大規模的電力運用讓人類進入「電力時代」。當生產模式從人力到機械,大量規格標準化生產,也完全顛覆玻璃的世界。
![]() |
圖:光榮的第二代,打響第一槍!領航者是幻象大師柯林.雷德Colin Reid。 |
1851年全世界第一場世界博覽會,在英國倫敦舉行,舉世震驚的玻璃水晶宮,面積是聖彼得教堂的四倍,約為八個半足球場,用了八萬四千平方公尺的玻璃,但施工期僅有短短六個月即完工。
張毅表示,「玻璃」自此開始,不再只是個人的身份地位的彰顯,而是輝煌文明進入一個全新時代的象徵。英國以傾國之力,連續發動兩次工業革命,重新定義世界樣貌,也改變玻璃幾千年來的生產模式。「玻璃工業」之戰或許已大致抵定,但「玻璃藝術」的戰役才正要開始。
![]() |
圖:玻璃藝術創作全面啟動,一群有如「繁星」的玻璃藝術家來到臺灣展覽。 |
基思.卡明斯當時所任教的斯托布里奇藝術學院,是當時英國唯一一家提供玻璃專業課程的學校。幾乎很少接受正規學習的柯林.雷德,一開始以玻璃吹製入門,但他很快注意到基思.卡明思的學生們正在窯裡做些「有趣的事情」,很幸運的最後他成為基思學生,開啟了他一生對窯鑄玻璃的探索。
1980年代,新的窯鑄玻璃和舊體制創作的觀念已完全不同。在英國教育體制下,設計師與工匠之間的鴻溝消失,學生學習技法也開創技法,同時與全球玻璃藝術家交流。
玻璃技術不再是隱而不宣的秘密,而是一種和世界交流的語言,創作的方式。柯林.雷德天生對藝術有一種敏銳,他從生活中擷取靈感,從旅行中就地取材,獨樹一幟大量使用「光學玻璃」,充份發揮玻璃的特質,俐落、乾淨、透明,隨著移步換景,反射、折射、透視,不停轉換流動,變化各種幻象。這樣獨特又自成一格的創作語言,讓他畢業後立即獲得英國和美國最重要的玻璃博物館: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美國康寧博物館雙雙收藏。
對年輕的柯林.雷德來說,這是極大的榮耀與肯定;對英國窯鑄玻璃藝術來說,亦是豐收的成果。
![]() |
圖:昨日的秘密,已死;今日的我們點燃窯爐。 |
他們分別以自己的創意與生命經歷,進行各式各樣不同形式的創作。觀察大自然結晶與微生態,以蝕冰技法模擬岩石海岸線,宇宙星體運轉,空間哲學探討,光與玻璃的邊界探索,平面轉3D立體雕塑……除了都來自英國,唯一的共通點就是都以「窯鑄玻璃」為主要創作技法,並呈現出多元的觀點,豐富的生命力,匯聚成一股不容忽視的英國當代創作能量。
![]() |
圖:英國玻璃藝術國家隊驚艷來台,世界70個國家博物館的收藏見證輝煌的英國國家玻璃藝術。 |
英國窯鑄玻璃藝術展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 生態池畔 / 琉璃工房博物館,展期自:2019年9月8日至2020年3月8日(每周三休館),洽詢專線: 02-2766-56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