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節省肉鴨生產50%人工授精成本 新品系季新鴨技轉落地

圖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育成之新品系季新鴨發表。 
   
    【台北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育成之新品系季新鴨,可延長受精持續時間,替代現行母改鴨每3天人工授精一次的頻率至每6天一次,可降低50%的人工授精勞力成本。現已接獲種鴨場申請技轉,預計於族群移轉至民間後,明年即可投入實際生產,可望改善改鴨場勞力成本支出。 
    國內肉鴨以土番鴨為最大宗,每年約生產2,450萬隻。其係以公番鴨與母改鴨屬間雜交而得,為確保受精率,每3天即需人工授精且全年無休,屬高度勞力及技術密集生產模式,且頻繁注精易對鴨隻造成緊迫,進而影響生產效率。有鑑於此,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之研究團隊歷經13個世代選拔,育成每6天人工授精一次的「季新鴨」,目前已可透過「季新鴨系統化生產管理技術」技術移轉至產業應用。
圖說:畜試所宜蘭分所副研究員魏良原表示,新品系季新鴨可大幅降低人力成本,且不影響鴨肉品質。

    畜產試驗所指出,以國內30萬隻母改鴨的飼養規模計算,每年花費的人工授精成本約6,200萬元,如以季新鴨生產,可有效降低人工授精勞力成本50%,節省約3,100萬元,其上游種鴨場也可減少一個種鴨品種的檢定與維持費用約600萬元。經實際與產業團體溝通,普遍獲得好評且表達技轉意願。鴨農更進一步表示,人工授精頻率減少1/2,除了降低有形的人工授精直接勞力成本外,更因鴨隻緊迫緩解,可能減少母鴨生殖道發炎衍生的產蛋率及受精率下降,延長鴨隻使用年限,其增進的間接生產效益更是重要關鍵。 
    後續畜產試驗所將協助種鴨業者們完成技轉程序、建立性能檢定技術、提供季新鴨種原更新以維持性能,並持續輔導擴大族群,以嘉惠產業。